欣赏妙封居士墨宝畅谈
2019-01-17 00:45:1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妙封居士何许人也,我孤陋寡闻,从不知其人。可能书法界的一些同仁都对他有所耳闻。我是记住了他写的汉子的面貌,就像看到了他本人一样。在茫茫人海中我只是多看了一眼再也没有忘记他的容颜。妙封居士的书法作品,是很典型很具有时代感的。目前的中国书法,一些好的书法家,一些愿意在书法上革新的书法工作者,都尝试着在书法上有一定的突破,为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变革多做贡献。可谓是“为生灵立命,天地立心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在书法的演变过程中,学二王,学颜柳欧苏赵等等之风向来盛行。近代书家都没有在书法上有大的突破。从目前的书法流变来看,近代中国书法还没有一种成熟的面容出世,中国书法尚处在朦胧状态。中国书法在宋元之前基本上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,宋元之后,书法基本上是对前人的一种继承。宋元之后,虽然出了不少大的书法家,但不能与宋元以前的书家望其项背。现代的书法家,除了取法古人,受清代书家的影响特别大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第一类,尊重传统,毫无新意,是书法的继承者。第二类,是以郑板桥的创作技法为导向,各种书体兼而有之,去搞书法创作的人。第三类,是以赵冷月等人的方式为导向创作儿童体字的人。板桥用正草隶篆行五种字体的笔画和画竹写兰的技法相互融合参杂,自创了一种“八分书”,其实质就是《急就章》的集大成者。板桥在章法上却乱石铺街,青藤繁茂,点画摇曳多姿。而赵冷月等人却返璞归真,大家从他的字里面看到了一种儿童的天真无邪美,所以有人叫这种字为儿童体,幼稚美。如今大多数书法家都是向着这三个方向走书法这条路的。因此,现在的书法作品不是娇柔之美,底气不足,就是四不像。西安有个老书法家就是用这种思路在写字,他自称自己的字是“金石体”,其实没有刀刻斧凿之功。只能说他的字是取法于碑刻,是康有为的后程。我国的书法就是从各种碑刻中流传下来的,从甲骨文,石鼓文,钟鼎文,泰山刻石,各种摩崖刻石,墓碑,无不是从刻字流传到至今。所以,金石体就是取法于刻字,就是各种书体的融合,但笔力必须要遒劲。说白了就是板桥的八分书。妙封居士的书法是板桥体的后车之鉴。从妙封居士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的到,他是研习了不少古代书法家的字。各种字体的影子都有,点画也赋予了新姿,追求一种结体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。如果说板桥体幽默的说成是“八分书行书”,那妙封居士的字可以说是“八分楷书”。妙封居士的这种楷书,用了大量的颤笔,非常的涩。转折处多用方笔,显得圆润。所以笔力是很足的。妙封居士把好多继承的东西都隐藏了起来,变成了自己的东西,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。但是,颜真卿《麻姑仙坛记》里的方笔和圆转的转折非常明显,从结体上看,得位于魏碑,有点圆扁,尤其是“松”字就特别的明显。在章法上妙封居士遵循传统,在书法的正上方盖大印,沿用了写御碑的格式。个别字用行书的一点代替楷书的两条横画,如“清”字。“重”字用两点代替一横。“衣”字省略去了书提这个笔画,却显得非常简约,不失原味。“九”字用了象形的创作手法,如鸢鹤与飞。“峰”字用了借换的错位写法。细细读来,每个字都有点趣味。在落款上任用楷书,忽然在中间夹杂了一个草书的“首”字,打破了通篇一律的僵局。妙封居士的书法,非常有代表形。代表了目前书法创作的方向。妙封居士的字逐渐走向了字体演变的成熟阶段。类似的书法还有很多,皆大同小异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